最新消息: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资讯 少儿编程 2938浏览 0评论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教育部于2018年1月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新课标中,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新课标中,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2、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课标中,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目标

    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基础知识,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认识到信息系统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理解信息社会特征,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力,负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 

新课标中,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结构

    课标不是折腾,也不是无谓的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面对新形势的一次主动适应。如课标修订组组长任友群教授所言,“面向数字中国,学生们正在逐渐成为数字土著,教师们需要与学生们一起尝试,一起探索,一起创新”。新课标来了,让我们一起听听课表组九大专家的权威解读。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为数字中国培养“计算思维+”新一代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重构着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可以说,现代社会赖以运转的各大系统的底层已嵌套在算法之中。面对未来,世界各国都格外重视与之对应的教育体系设计。美国教育协会出台了计算机教育标准,强调在K12教育阶段开展计算思维、计算机实践与编程教育。英国近期颁布的中小学课程纲要中制定了发展基于计算思维的科学探究与计算机编程教育。由此看出,世界国都在加快步伐,将计算思维提升到全民素养的高度,并在不同学段开展相关的课程,以培训学生们面向未来的计算思维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些新要求与提升全民的计算思维能力密切相关。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7年12月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这一切必然要求提升全民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也必然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方案正式颁布。其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相比之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本轮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当“程序驱动”的数字化工具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时,人们不仅需要具备操作这些技术工具的技能,同样需要深层次理解这些技术工具,知道它们的工作方法和应用流程,及其背后的逻辑与结构,甚至可以重构设计。今天,我们重视编程,已不同于几十年前计算机教育初期的编程教育,而是在培养学生们一种“计算思维+”的能力,让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创造实践。

    面向数字中国,学生们正在逐渐成为数字土著,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尝试,一起探索,一起创新,展望未来,培养新一代“计算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让每一个人都具备以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的视角理解创造新的世界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肩负着这样的机遇与挑战。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每一次课程改革,也都是为教育理想而进行的一次奋斗!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信息技术课程本质的把握与发展 

李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该标准不仅会影响到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也会影响到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甚至会对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影响下,更由于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在下一轮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修订中,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之相关政策文本,或许会以某种妥善的方式被推出。无论如何,信息技术课程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在基础教育课程序列中重新为自己定位,我们对此必须保持信心。 

    以上所谓课程的发展,是从形式开始谈的,而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我更关心的课程的实质,即课程的本质是如何被认识并具体确认的。理论上说,关注本质和关注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但实际上,本质和形式往往并不简单同步,从根子上说,本质和形式的发展,并不直接相关。形式的进步不见得是本质的进步,本质的进步也不见得带来形式的进步。具体地说,我们要不断询问:当前新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发布是形式上的进步吗?伴随有本质的进步吗?形式的进步和本质的进步在当下的相互关系如何?每个人的思考过程可能不同,所得结论可能不同,但无论如何,只要有思考且会思考,就是可以肯定的或者说是有价值的。课程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把握课程的本质?课程是服务教育的工具,教育诉求决定着课程的本质。而教育诉求,即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内在品质的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是在新的素质教育口号的激励下进行的,这个口号就是“核心素养”。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众说纷纭,此处短短文字也无法展开讨论。无论如何,“素质(或素养)教育”是其本质。素养教育,在操作层面上应该如何描述?说到底是教育目标或教学目标的描述思路问题。我们需要一个能够站在全人发展立场上,并能直接刻画人的内在品质发展的教育目标描述方式。众所周知,布鲁姆教育目标描述体系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有诸多严重缺憾,如切割人性、无内涵刻画、无发展过程刻画、不能很好衔接学习论与教学论等。而新课改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三维目标,虽然在向“过程”方向做出了努力,但因根本上还是布鲁姆体系的变种,不仅“过程”牵强,而且根本无法摆脱布鲁姆体系的不足。

    我们的研究团队所提出的“学科知识、问题解决、学科思维”三层结构,源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哲学关于知识“发生”的那个当下的认识,符合“全人发展”与“内在品质发展”刻画的基本要求,且既有理论源出,又有很好的可操作性。该主题下的研究正在继续进行中,近期将有成批的研究成果推出,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更希望我们的研究工作能够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特别是其本质意义上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支持。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信息社会学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课程育人功能的落脚点 

董玉琦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个教育根本任务,凝聚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各学科“大概念(big idea)”。其中,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之一是“信息社会责任”,四个“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之一是“信息社会”,这是信息技术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思考,是“以德为先”“责任为本”的具体体现。 

    与之相应,信息社会学课程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信息技术的影响,履行数字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什么是信息社会学课程?信息社会学课程是指以信息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为基本内容,以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为目的,培养学生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安全、合法、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灵活运用信息社会学知识解决信息社会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参与信息社会建设的课程。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法律法规、社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与信息科技发展史。信息伦理是信息活动中的善恶标准,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信息行为活动的心理意识和一般原则规范;信息法律法规是调整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社会信息系统即社会信息传递交流处理系统;信息安全指数据保护的私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信息科技发展史主要是指信息科技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为什么要开展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信息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蕴含于数据、算法、信息系统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态度,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认同,破解“只见技术不见人”的困顿,彰显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价值;“立德先立师”,信息社会学课程与教学同样可以引导教师提高育人水平,把“立德树人”转化为教师内心的教学信念,做到言传身教的统一;作为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学课程与教学紧扣学科核心素养“信息社会责任”,是从学科课程目标层面到学科教学层面自上而下的具体化,是对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部分内容标准(2.6、2.7)的细化分解。

    怎样进行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信息社会问题为主题,可以采用项目学习、案例学习、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项目学习以任务为基础解决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

    总之,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经验,针对问题、观点等进行相互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提高判断力,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形成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计算思维教学:凝练学科本质,把握内在结构 

解月光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正式把计算思维写进国家课程标准。那么,计算思维是什么?它是否有其内在结构?计算思维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计算思维教学又当如何进行?这些恐怕是目前一线教师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在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中,计算思维是与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并列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一。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其中,计算思维具有独特性,它是最能反映学科本质的核心与关键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总体质量。具体落实到教学实施中,计算思维得以凸显,成为主导要素,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计算思维是产生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往往伴随着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与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知识—问题解决—学科思维”三层结构思想不谋而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与其他核心素养要素相互联结,能够牵引出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二是从上游学科探查学科思维,计算思维具有独一性,是最能体现学科本质属性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因此,从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进程来看,计算思维主导的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思路。

    计算思维教学如何开展?如上所述,首先,要把握计算思维的内在结构,对课程或教材各主题单元所涉计算思维形态及其表现特征有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方能把握计算思维教学结构。其次,回归生活选材,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来源可以是生活情境、学习情境、学科情境、公共情境、人文情境等)中选取活动主题。再次,倡导以项目学习方式组织教学。项目学习方式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会产生“项目—任务—活动”“项目—问题—活动”等变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把握。最后,还需注意对知识、活动及思维的恰当表征,在项目学习结构中,需要变传统的“知识为主,活动为辅”为“活动为主,知识为辅”。知识的表征方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支持问题解决活动的支架式知识和在问题解决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成式知识。活动的表征也有了新的要求,必须精细化设计,各个环节做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支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问题,渗透什么样的思维,都需要有清晰的节奏。思维的表征也是如此,一方面要善于使用思维的语言,如思考、相信、猜测、假设、证据、推理、估计、计算、建模、猜想、设想、怀疑等,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支架,另一方面要在与外部问题解决实践活动的关联中,体现计算思维的过程,逐步渗透不同水平的计算思维表现特征。

    期待通过我们的积极探索和不断努力,让计算思维教学能结出更多的硕果,让计算思维之花绚烂绽放!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强调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科学本质 

熊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信息技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催生了新的经济创新模式,不断改变着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方式,同时让大众面临新的安全挑战,其中包括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和人生安全,甚至国家安全。不断增强公民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利用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由之路,而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信息技术新课标:强调信息素养 

    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可以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命观、幸福观、安全观等,而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又更加详细准确地刻画了素养的方方面面。人文修养主要指人文精神,包括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提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道德与伦理。科学修养包括认识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认识把握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就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能力。而信息素养通常表现为信息获取、信息鉴别和信息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对比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的本质则包括尊重信息的准确和安全,以及人、信息和社会的和谐;对比科学素养,信息素养的本质则是认识理解信息、认识理解信息技术方法、认识把握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信息技术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核心的要素描述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生活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显然,信息素养在现代社会与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同等地位。按照认知规律,我们不能错过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窗口,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意识,是时代的要求,刻不容缓。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都对提升公民的素养有深刻的影响,教育则是提升公民素养的关键因素。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是实施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方面,其中学校必须承担系统教育的责任。

信息技术新课标:强调信息技术的科学本质 

    立足“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和“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国家战略,结合“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信息技术新课标,在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完成两个转变:一是应该在中小学的教育计划中,以及在校长、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心目中,明确信息技术和语数理化生具有同等的地位;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也要从重知识讲授、重计算机作为工具的利用、重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转变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综合教育和培养,重视信息技术的科学本质。而相应的教材应该服务上述两个转变,加强一线教师的培训、打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团队也是当务之急。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领会课标精神,贴近社会生活,夯实专业基础 

樊磊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从内容上看,大幅增加了反映信息技术新发展方向的内容,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开源硬件及移动应用设计等。这样的转变不能简单理解为“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更不能用“回归编程”加以概括。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观念的改变也许是最大挑战。以下笔者通过几个具体问题,谈谈新课标带来的一些观念转变。

    内容的更新和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必定加大,从表面上看,新课标的内容要求的确有明显增加。新课标强调信息技术教学要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而上面提到的这些新兴技术早已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被广泛采纳和应用,让学生适当了解并掌握他们习以为常的应用背后的技术常识势在必行,如果能以他们熟悉的应用情境和过程作为案例,不仅对他们合理、合规、合法地使用(创新)技术有益,而且对实施教学来说,难度也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大。 

    “回归编程”不是“回归教编程”,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编程”反映和强调的是一种应用计算思维求解问题的全局思想,不能简单理解为回归教编程。的确,在应用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中,编程实现是实施求解过程、实现算法并产生结果的重要环节,缺失了这个环节,整个问题求解过程就会流于形式。但另一方面,编程也仅是问题解决中的一个环节,是整个求解过程的组成部分。 

    “贴近社会实践、贴近学生生活”要求编程语言必须实用和易用,基于新课标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引入一种(或多种)既迎合技术应用趋势,同时又能满足高中教学需要的编程语言。同时,编程语言的选择也将直接影响必修模块、部分选择性必修及选修模块的教学。当然,由于各个地方、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不同,实验条件、师资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有很大差异,Python语言绝非唯一选择,还有其他编程语言也可以考虑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用的编程语言。事实上,编程语言的多元化本身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之一。 

    “信息技术实验室”不是“计算机教室”,作为技术类学科,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实验环境,新课标明确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在信息技术教室或信息技术实验室中进行。新课标教学的内容需要配置软硬件环境,不同版本的教材也会对实验室基础硬件提出一些特殊要求。因此,鼓励学校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特点及所采纳教程的要求来逐步建设具有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室和信息技术实验室。“开源”(开源软件和开源硬件)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特点,也是新课标中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开源的理念和要求超越了传统计算机教室的“PC+Windows”的基本配置模式,各种开源硬件也使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展空间。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关注发展,实践课程 

李维明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新版信息技术课标的颁布,给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同时,要了解课程结构,明确各模块设置的意义及功能;在此基础上,明确各模块内容特色及教学的基本处理方法及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途径,掌握课程实用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学习法、任务驱动法等,倡导学生应用数字化学习环境,主动学习与创新。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抓住其具体表现,把握其内在要求,强化信息意识,启迪计算思维,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赋予社会责任,让学生逐步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形成信息技术学科的关键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里特别提醒信息技术教师注意的是,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门实验学科,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实验。本次课标的一大亮点就是要求各学校设立“信息技术实验室”,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室”,而是专门为探究计算机原理、验证信息技术结论、制作物联网装置、开展人工智能实验等而设立的科学实践、探索、试验的场所,与理、化、生实验室有着同样的课程教学实践功能。

    在考虑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可以在保证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开足开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校毕业生资源及社会资源,适当增加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相吻合的本校信息技术特色教室、实验室的建设,彰显学科及学校特色。同时,也要根据本校整体发展的需求,将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与创新教育实验室、STEM实验室、电子书包实验室等深度融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功能实验室及实验设备、仪器的利用率,提高学校投入产出效益。

    本次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模块设置及内容分配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还应当重视基础资源的建设。这主要包括基本的操作系统配置及维护方法,课程涉及到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处理工具、应用设计方法、网络环境设置等技术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案例、专家点评、教学反思等教学引领资源的建设,能方便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时应用。同时,需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强化以网络数字化资源为主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特别提倡建立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创新的必要资源,逐步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愿景。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新课标,新挑战,新机遇 

魏雄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了,在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变化属于比较大的,几乎是一个全新的版本。与2003版课标相比,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内容,都做了全新的设计,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必修模块不仅从1个模块变成2个模块,而且内容也是完全不同的。

    本次课标修订,在课程设计理念上,从以往较多关注知识技能的落实,到更多地关注人的培养,也就是课标中新提出的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在课程内容的把握上,围绕着四个学科大概念,精心安排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共12个模块。这些模块的设计,既考虑了学生将来的生涯规划,也兼顾了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比原来的6个选修模块更加能体现学科特点,也更贴近生活应用。课程评价的建议,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每个模块的学业要求、整个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各个核心素养的水平层级指标形成了一个多维的、指导性很强的评价体系。学业要求是每个模块修习后应该达到的目标,学业质量标准则是学业水平测试和升学考试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水平层级则是学生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后,所应该达到的各级能力水平。

    新课程标准的各类变化,对全体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能及早准备,积极应对,就可以将挑战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教师首先可以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相关文本中,领会其中的新理念、新要求,从思想上统一认识,再积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充分利用各类机会、各种资源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课程标准围绕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四个大概念所设计的模块,既有算法、数据结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等经典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也涉及到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应用、开源硬件等新技术、新领域,而且这些内容都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对教师的专业功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先行自学,也可以参加各级各类师训机构开设的相关面授培训班,同时,网上各类慕课也是很好的学习途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后,再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各种教学策略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就可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有更大的发展。

关于高中新课标、信息课,听听课标组专家怎么解读?

新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培育“创新者”而非“消费者” 

李锋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动着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科特征,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学科前沿成果,构建出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继承已有的信息技术教育经验,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方法,倡导新时代生产者与创新者的培养,为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思想方法,即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数字化工具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数字化工具可处理的方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关注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思想方法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创新解决问题的新模式,也可称为“计算思维+”,即将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思想方法与其他领域的内容相结合,使得人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基于观察”到“基于实验”,再到“基于数据”持续发展。在数字化环境下,将“计算思维+”的理念渗透到各领域中,创新出新的学习、生活乃至生产模式。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注重帮助学生依据学科领域思想方法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并能实现这种解决问题能力的迁移,即通过计算思维的培养,人们不会因为技术工具的发展或问题情境的变化而“茫然无措”。在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工具的本质特征基础上,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工具,而不为信息技术工具所“控制”。

    如今,当以“程序驱动”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工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时,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已成为信息社会每位成员必备的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小学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就不应只局限于教学生“怎样操作信息技术工具”,只是作为信息社的“消费者”存在,而是要培养他们理解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思想方法,将这种方法合理应用于新领域中,成为新时代的“生产者与创新者”。新修订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超越传统技术工具学习理念,希冀通过项目活动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信息技术学科方法、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发展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创新力。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