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380元/半年,儿童学编程,就上码丁实验室。
课接上回,今天我们先不要着急继续优化,
这里是个重点!重点!重点!我们要先把之前所有的代码给整理一下!
还是那句话,理解万岁。一定要理解!
我们把这个看着很庞大的程序,给分解成一块块来整体审视一下。
因为之后的优化和修改,其实都是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的。
1、创建
这一部分创建出我们需要的变量,并设定其初始值。
变量的名称要和它的功能对应,不要乱起名字!这样只会带来麻烦。
这部分是用来创建苹果的,要注意的是之前课程里提到的数据体系的问题。
另外要注意产生点的范围,不出屏幕。
3、移动控制
这部分是用按键的触发,作为每一次循环的条件,并且定义出按键对应的数据变化要求。
4、设定蛇的移动范围,同样不出屏幕。
5、记录蛇头轨迹
这部分是把蛇头的每一次产生的新坐标,写入行为轨迹的整列snakeX和snakeY。
因为蛇的身体其实就是蛇头之前的行动轨迹中的一部分。
所以,记录下这些数据,我们就等于获得了蛇的身体。
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拥有了一条无限长的蛇,并且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截取蛇的任一部分用来显示。
6、显示蛇头
蛇头就是数据改变后的最新一组数据,从阵列里面调取最新的数据显示即可。
7、判断吃了苹果
用蛇头的坐标和苹果坐标进行对比,相同时意为吃掉了苹果,作为跳出循环的判断条件,至外层循环,重新生成新的苹果坐标,并记录下吃掉的次数。times。
8、擦去蛇尾
用times控制索引读取的位置,白色显示,局部擦去蛇尾,让蛇的长度被控制。
9、整个程序分为两大部分
1为移动控制,并判断蛇头位置和蛇尾位置。
2为产生新的苹果,并记录下吃掉苹果的次数。
以上内容需要大家根据逻辑,自行排版和修改。
搞清楚每个变量代表的含义和作用!
我会在最终本章结束的时候,给出大家整体的代码布局,中间不希望大家纯的照抄,所以并不准备放出完美的程序。找问题,思考和解决,是关键,不然别想学会。
如果都理解清楚了,那么自然可以很顺利的排出一个可执行的程序。
如果排不出来,
1、看之前的历史文章研究一下每个部分的思考逻辑。
2、继续看后面的课程,里面的种种问题都会被进一步的解决和优化。并且添加出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