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380元/半年,儿童学编程,就上码丁实验室。
《曹冲称象》的故事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那说起这个故事,你会联想到什么知识点呢——浮力、等量代换。
那说起编程,你又会想到什么?程序猿、码农、格子衬衣还是复杂的代码。
这样想的话,恐怕《曹冲称象》和编程八竿子都打不着吧。其实非也,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故事梗概:Long long ago的某天(纯粹搞笑一下,嗯,不好笑),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大臣们均束手无策。这时,曹操的小儿子曹冲说他有办法。(接下来称象的步骤大家一定很熟了)找来一条大船,把象牵到船上,等船停稳后在船身划上一条线,把象牵走,一直装石头直到刻度线再次与水面齐平,称出船上石头的总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下面就来说说这其中的编程思维。(p.s.下面涉及的不是某种具体的编程语言,只是大概模型)
一、序列
如果把称象的整个过程看作需要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序列,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主程序
{
找船;
装大象;
划线;
牵走大象;
装石头;
称石头;
大象重量=石头总重;
输出大象重量;
}
是不是明白了一点点。设计程序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再分解到一个个步骤。而编写代码,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步骤变成送给计算机的详细指令,要求计算机做什么和按照什么顺序做。
二、循环
在刻度线没有再次与水面齐平前,就要不断地往船里装石头,这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while(刻度线高于水平面)
{
一直装石头;
}
循环就是不停地重复做一件事情(单曲循环)或者反复做一系列事情(全部循环)。故事中往船上搬石头就是一个循环——用循环来维持不停地重复装石头,直到满足“船身刻线与水面齐平”这一个停止循环的条件。
三、赋值
最后称出的石头总重量即为大象的重量,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赋值的过程
{
大象重量=石头总重;
}
将某一数值赋给某个变量的过程,称为赋值,相应的代码就叫做赋值语句。几乎所有的程序都有赋值。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哦~编程也没有很难嘛”。
育儿小贴士:
计算机real是个单纯boy了,脑子里只有0和1两种想法,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
编程教育,主要目的并不应该是让孩子学会C、Java、Python这样具体的编程语言(这些只是学习后的赠品),而是要让孩子学习如何把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寻找规律,一步步制订计划,打破常规思维,最终解决问题。孩子不一定要当程序员,但需要打破常规的发散思维。